寫作之因


Wednesday, October 12, 2016

樓價多年不跌反升,為什麼一直得到政府及社會各界默許?


先請各位思考兩個問題:

假設香港只有兩個行業,房地產商業(貿易、第三類服務如金融會計、設計等增值服務)

1
,假如你是有錢人,你有1000萬,樓價一年漲5%,公司一年收益20%

請問你怎麼用這筆錢?
答:做生意投資公司。

這是30年前的香港。

2
,假如你還是有錢人,你有1000萬,樓價一年漲20%,公司一年收益5%

請問你怎麼用這筆錢?
答:買樓。

這就是現在的香港。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
答:很易理解,因為做生意開公司是個競爭市場,開公司做生意的人越多,公司的收益就越小,只有一間公司做會計,可能做生意收益率300%,這時候有另一個公司來做同一服務,收益率變成150%,然後變成50%40%... 5%




突然,大家發現做生意的收益率比買樓要低了,於是有錢人不投資公司了,改去買樓。

房地產有一個特殊屬性:投資品。所謂投資品,就是當所有人都來買的時候,價格就上漲,當所有人都賣的時候,價格就下降。例如股票,黃金,就是典型的投資品。

這點和開公司正好相反。

於是大家開始不再去創業,開始買房,原本樓價一年5%,後來10%20%30%40%……
但是住宅還有個特殊屬性:會有很多人的剛性需求,例如婚姻,教育,這都是剛需,傳統觀念將樓和婚姻綁定,造成剛需,香港的學區制度將房產和學網綁定,為小朋友打算,人之常情 !

其他投資品,價格高就高了,無所謂,比如一塊黃金,黃金就算賣到100萬一克,跟大多數平民也沒什麼關係。股票就算漲到1000000點,一股平均100萬,普通人也不是一定要去買股票。

住宅不可以,房地產真的很多人需要,很多人不想買來投資,他們是真的需要房子。

最要命及不幸的是,這種屬性給了很多人「房地產風險不大,反正是剛需」的錯覺,人大膽地變得更敢買,比起買黃金買股票,房子在很多人眼裡風險小得多。

所以政府必須要穩定房價。

第一段結束。
====================
第二段:

請再思考一個問題,遇到了上面例子,各位如果是政府,應當如何做?

答:從最開始房地產收益率超過開公司,大量有人開始把房子當做投資品的時候,政府就限制房價。不過這個時候限制房價,房價就算跌,也不會有降多少,因為房產市場裡面熱錢還不多,買房的人大多數還是真正需要房的。

然而政府沒有這麼做。

再按照上面那個例子,房地產的收益率開始超過工廠,大家紛紛去投資房地產,房地產的收益率(房價上漲),越漲越快。從5%,到10%,到20%,到30%40%50%……更多
房地產收益率越高,就超過開公司更多,大家愈來愈想買。

這個時候,政府發現,住宅價格要控制,再不控制平民沒法活了,社會要走向不穩了。


於是政府突然來一個回馬槍,我們要控制房價!

但是這個時候,政府又發現個問題。
房地產行業已經把GDP牢牢地綁住了。上面說過,房地價是投資品,現在房價一年上漲30%,大家都來買,如果政府控制房價變化幅度,讓房價一年上漲1%,這個時候公司一年5%收益,又比房價高了。那麼大家肯定會去賣房子投資工廠。

問題來了,既然房價綁架了GDP,如果大家紛紛賣房子做生意,短時間內香港經濟就崩潰了。

於是政府又想了一想,房價不能硬性控制,不然香港經濟就玩完了。必須把房地產收益率維持在一個高水準,這樣才能保證投資者不大量賣房。

這時候政府的政策目標很明確,一定要阻止房產投機,增加真正剛需,因為剛需買房是自己住的,不是用來炒賣的,不會因為房價漲得慢而紛紛賣房,影響經濟。




收緊按揭、限賣、雙倍印花稅,從而鼓勵投機者把房子賣給剛需者,無一不是這個目的。

這時候,一邊鼓勵剛需者置業買房,一邊阻止投機者買房。但是為了避免原有投機者撒退,依然維持一個高樓價上漲率,希望讓他們感到房價快到頂了,這些人會立馬跑,在政府控制下,房價受控地崩潰。

在維持投機者不撤的情況下,利用剛需消化現在泡沫,是目前一貫目標,這點很明顯。

然而市民管你那麼多?「妖,依家樓價升到咁勁,我不買樓第時檔房都無我屋企人住」很多人甚至連原本創業的錢都留住了,或者摺了公司來買樓。

然而,我前面說了,房地產不是一種簡單的投資品,那是一舍很多人的剛需,尤其是年輕人。

於是年輕人把畢生精力都用來買房,每月收入都用來供樓。

市民都無錢買公司的服務(什麼設計、進修、更好的設備)
公司的收益率因為樓價大升幅而變得更低了,有材的有錢人都不得不去投資房地產了,開公司都是傻仔。

於是公司開始完蛋,這個時候,銀行發現,怎麼借給公司的錢總是還不上啊,借錢給公司像求大爺!


於是銀行只借錢給兩種人,一種是房地產商,一種是買房的市民。當房地產價格一降,銀行就全變壞賬……

GDP,於是房地產還綁架了銀行。

香港政府靠賣地賺了好多錢,庫房有錢,以為就能拉動GDP,有好政績,開始大手大腳借錢做基建,反正房地產一直能幫我還錢。只要房價不降,就有GDP,就有錢做基建,大家就能仕途高升!(有了高鐵、第三跑)

於是房地產又綁架了政府。



房價這細胞一控制,GDP完了,銀行完了,政府完了,市民一輩子要賺的錢完了,社會通通都完了。

日本於1985年廣場協議,匯率上升,87年前後房地產收益率開始超過實業,熱錢紛紛進入地產,政府那時不管,地價瘋漲,日本政府90年開始控制房價……結果呢?

你說香港政府能控制房價嗎?敢控制房價嗎?

當初就不應該動依靠房地產就可拉動社會經濟這種念頭,只要動了這種念頭,熱錢進入房地產炒地,註定就沒有回頭路了,只能一條死路走到尾。

歷史中最後沒有一個死的不慘的,美國、日本、俄羅斯、香港、東南亞,誰死的不慘?


上山容易、下山卻很難,今天真是騎虎難下。

Monday, October 10, 2016

那些重要事到了老時才知道會後悔?

人生什麼樣叫重要?

答案因人而宜,亦沒有很公式的答案,只是作為一個人,有一種能力很叫人時常舒服,那是隨時保持內心平靜的能力。

長大後進入浮燥的社會,我被教育,因此第一個想人生最重要都是堅持努力,但後來這派系經過我年月的修正,給世事教訓了很多回,我認為這十分不對,
堅持努力僅僅是人生快樂所必備的能力,並不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亦不是我們人世間、社會間最缺乏的能力。 堅持努力的目的是為了成就事情,達到成功,是為了幸福,這點沒錯。然而我見過很多人能成功以致名成利就,但並不幸福。

要討論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我們必須要放眼于整個人生:人到底追求什麼?

很多人會說要一份成功的事業要賺大把錢要找到自己相愛的人廝守一生,當我們縱觀這些欲望,無一不在訴求著一個共同的追求:幸福。



我在以前訴說過,人要達到理想中的幸福狀態是很難的,因為我們大多數人理解的幸福為:我想要幹嘛就幹嘛。但是試想想,如果一個人真的能隨心所欲,想得到什麼就能得到什麼。那麼他剩下的,就只有無聊了。這時他會到處找事做,尋找新的欲望。

見過坐擁數千萬的富人,公司不是他們生活的重點,可以買了一個又一個的包,玩了一個又一個的女人,然而他們表現出來的並不是幸福,而是永不滿足的焦慮——一個包買回來,用幾天又馬上棄於高閣,因為他看中了又一個更漂亮的包,女人麻? 亦是如此。

見過快退休的老師,兩口一個月上9萬工資,從升學到今天,經常要為兒子沒有找到理想的出路煩惱,又要為兒子置業的煩惱。兒子不在身邊,他們又煩惱
廳裡的電腦壞了怎麼辦我的高血壓什麼時候能治癒,我身體好嗎?。無時不刻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換而言之,他們的安逸的財政狀況,都並沒有達到自己想像中的幸福狀態。

反觀我自己,我小的時候期盼快讀上大學,那樣就可以讀自己想讀的書。後來進了大學,很多時都比不上朋友,明明都已經很努力,我又期盼著早點出來工作,因為工作就有工資,覺得有錢,有錢才有自由。現在我出來工作4年多,自己又居住了,我開始又想著創立一間改變保險生態的公司,之後退休——退休後會是整天澆澆花、散散步、看書,那已經很幸福了。

觀察了別人的生活、以及讀了不少書以後,我開始明白,一個人如果沒有刻意地去修煉,在社會的這座染缸裡攪成一團,是永遠沒法安寧的。他永遠覺得此時此刻是最痛苦的時候,而我現在的痛苦,是為了明天的光明,明天一定會過得比今天好。

事實上我們陷於一種幻覺,明天其實不一定會更好,還有機會可能會更壞。一個內心不平靜的人,無論給他什麼樣的條件,他都不得安寧,因為他始終沒有獲得幸福的能力。

我們生而為人,既不能活在過去,亦不能活在未來,我們所擁有的,只有一分一秒正在流逝的當下。所以把握住當下,這一分一秒的平靜就是最重要的。

看了我的答案肯定會有人說:我覺得你所謂的平靜還不夠,我要追求的是天天開心。」
我們很多時候所謂的開心,即感官之快樂,同樣是愉悅,「仆野」和讀書帶來的就不一樣,前者的愉悅亦即感官的愉悅,這種感覺是快感,大腦的化學反應讓人飄飄然,茫然而不知所措。而後者則悠遠而綿長,回味無窮,因為那個人是平靜的。

一個人如果很容易快樂,那麼相應的,他也將很容易哭泣,因為他感性,情緒波動大。而同樣的一件事情,帶來的痛苦往往比快樂大得多。試想想,同樣是一萬元,是你得到時的快樂多,還是失去時的痛苦多?

年輕時,對所有能讓人開心的事,要保持謹慎的態度:
比如熬夜玩遊戲,比如性愛,比如抽煙,比如喝酒。最後我們會發現,每一個能讓你開心的事情,背後都會付出更為沉重的代價。

一個懂得審時度勢的人,有能力學會避免不必要的痛苦,而不是去一味追求快樂。


說得太長,所以用一句話概括之,即片刻之歡愉,不如須臾之寧靜」。

我記得有一次晨早搭地鐵,車廂裡的人都顯得十分焦躁,人們都顯出一副很忙的樣子,不停地按手機,看片聊天更新facebookig,抖腿,東張西望。

唯有一個女生靜靜地坐在位子,手安靜地放在膝蓋上,一動不動,像一棵樹一樣,不爭不取,不偏不倚,安靜地生長。

注視著她,我想起了《門前》顧城的一首詩:
草在結它的種子,
風在搖它的葉子,
我們站著,不說話
就十分美好。

有些人註定要在人群中卓爾不群,因為她的修養,因為她的氣質。
之後我生活又遇上一個女生,她工作很繁忙,但她的說話談吐都給我一種安靜的感覺,我知道如果我要得到永遠的幸福,那是我要修煉的能力。

那一刻我明白了,這就是我要追求的人生,隨時保持內心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