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之因


Monday, December 12, 2016

由古人楚國范蠡說起,如何管理財富以至有一套快樂的財富觀


為什麼有些人花得多,卻不見家道中落,反而有些人一生勞碌,積累不少,卻不見得生活得好,反成金錢的奴隸  ?  一切皆因擁有者如何看待金錢。

過去我一直以最會花錢自豪,熟悉的人都會知道我善於節省金錢開支,一元可以花成幾元,什麼時機要出手,什麼時機要等待,常常令自己洋洋得意,後來發現錯得很徹底 。 

要明白,世上沒有一個富豪真的因為節約而成為富甲一方,同樣沒有人可以窮奢極地生活,不是說沒能力花,而是總會有人看不過眼而打這種人主意。

很多人講理財,教人積少成多,以為每天飲少一杯連鎖咖啡店的咖啡可以成就你有小富? 大家心中有數,有些消費對某些人而言根本是生活的原動力,有付出先有產出,所以不要消滅別人這種消費模式。 

要知道如何花錢才可以真正運用金錢 : 
《史記》裡有一段故事講范蠡隱居之後,隱居于陶地,長袖善舞,成為豪商巨賈,人稱陶硃公。他的二兒子在楚國殺了人,被抓了起來,陶硃公想要救兒子,派他最小的兒子去。讓他帶千鎰黃金,用牛車拉著要往楚國去。

結果大兒子一聽,認為父親這麼重要的事不交給自己辦是不重視自己,陶硃公堅決不同意。大兒子說:長子是家督,現在弟弟有罪,不派長子去而派少子去。這是嫌我無能。說著就要自殺。



陶硃公妻子吹枕頭風:你派小兒子去,本來就是要救人,還未必就能把老二救來。現在二兒子沒救著,先死個老大,這怎麼行?

陶硃公被逼得沒辦法了,只好派大兒子去。臨走的時候給他一封信,讓他到楚國交給一個叫莊生的人,並囑咐他說:一到楚國,就把千鎰黃金交給莊生,聽憑他處理,別與他發生任何爭執。

大兒子志在必得,除了帶走了千鎰黃金,又另外帶了幾百鎰金,一定要爭這口氣。

他到了楚國,找到這個莊生家,發現這個莊生家特別窮,家門口都是野草,要撥開草才能進門。不過大兒子還是按照父親吩咐,把千金交給莊生,莊生也不含糊,收下信和金子,讓他趕緊走,不要停留,等他弟弟放出來,也不要問原因。

這個莊生拿了錢以後交給妻子,說:這個錢不能動,以後還要還給陶硃公。但現在不知道事情什麼時候能辦好,先暫時放著。原來莊生雖然窮,但是在楚國以正直廉潔聞名,連楚王都很信任他,所以他敢應承此事。



但是大兒子哪知道,他看莊生住的地方破,以為父親看走眼了,莊生沒能力幫自己,他此行關係自己在家中的地位,自然不敢怠慢。所以他沒有聽莊生的,拿自己私自帶的幾百鎰金又到處賄賂楚國的貴人,讓他們打通關節。

莊生找機會去見了楚王,說:我看天象有變,有星辰遷移到某處,對楚國有害。
楚王一聽就著急了:那怎麼辦?
莊生說:只有做有德之事可以免災。
楚王打了個響指:瞭解,您別說了。寡人知道怎麼辦了。

楚王立刻派人把金庫封了,這是要大赦天下的信號,因為怕消息走漏,有人知道要大赦天下,來搶金庫。

那個被陶硃公大兒子賄賂的貴人一看楚王封了金庫,趕緊告訴他:恭喜你,你弟弟要被釋放了,楚王要大赦了。大少爺一聽:這何以見得?

貴人說:楚國每次大赦,都要封金庫,昨天就把金庫封了。

老大一聽很高興啊,這下可以交差了,但是一琢磨,就覺得虧了。楚國本來就要大赦,自己弟弟本來就該釋放,這莊生可好,什麼都沒幹,白落一千鎰黃金,這也太便宜了吧。

老大於是就去見莊生,莊生一見他,大吃一驚:你怎麼還沒離開楚國?
老大心說,我幸虧沒離開楚國,要不錢全歸你了,但他覺得應該給莊生留面子,就說:我本來就沒離開楚國。我為救弟弟而來,現在聽說楚國準備大赦,弟弟也要被大赦了,特地來向先生辭行。

莊生一聽就明白了,這是嫌我沒起作用啊,想把錢要回去啊。就跟他說:千金就在屋內,你自己去取吧。

老大真把錢取走了,還在慶倖,自己還是精明,沒聽莊生的話,打聽到了消息,這下沒花多少錢,還把弟弟救了,這是花小錢辦大事,父親得誇自己。

莊生卻覺得被小兒輩所賣,簡直是奇恥大辱。於是他進宮去見楚王,楚王一見他特得意:先生你來的正好,我正要大赦天下,這下天災可免了吧。


莊生說:我正是為星宿之事而來。大王大赦天下,修德本來是好事,但是現在街上都傳聞,
大王不是為楚國免災而大赦。
楚王一聽,就瞪了眼珠:那是為何?
都說是大富豪陶硃公的兒子殺了人,拿錢買通了大王的左右親貴,大王其實是為了陶硃公的兒子才大赦。

楚王氣得直拍桌子:這些人啊,真是要提高一下知識水準,寡人聽說有天災,這就要大赦,寡人要大赦了,他們又說欽定。寡人雖然不是有道之君,怎麼會為一個什麼陶硃公的兒子大赦呢?

於是楚王下令,今天先殺陶硃公的兒子,明天再大赦。
陶硃公家老大這下傻眼了,只能帶著老二的屍體回國了。


回家後,母親和陶縣的人都十分悲痛,陶硃公卻大笑,說:我本來就知道他會害了弟弟!不是他不愛弟弟,是他有自己所不能忍的事。

老大從小跟我受苦,白手起家,知道生活艱難,不會輕易浪費錢,讓他白扔一千鎰金,等於要他的命;


至於老三,他從生下來就生在大富之家,開的是跑車,騎得是良馬,每天不過是泡泡小明星,打打獵,乘堅驅良逐狡兔,根本不知道錢是怎麼來的,他花錢根本就不在乎,一千鎰金扔了他眼都不眨。

我讓他去救兒子,就是看中他能敗家,老大不能敗家,所以把弟弟害了。
這只是世間常理,無足悲也,我日夜想的不過是兒子的屍體要被送回家。


如果真有富人思維的話,富人思維跟普通人不一樣就在這裡,敢花錢。因為見過錢,所以容易破除對錢的崇拜。

富人思維也就是那句說爛的話,做金錢的主人,不做金錢的奴隸。

我們從小被教育勤儉節約,其實潛臺詞是,錢是很重要的,財富是很重要的,其實還是崇拜錢。這固然很對,但是沒有人告訴我們,錢並不重要,花錢才重要,或者說用錢辦事才重要。

財富是為了成就人生才有意義。不流動的錢是沒有意義的。財富不是目的,辦事才是目的。我們之所以要辦成一件事,一定是對我們人生有意義才會去做。

而做事無非4個結果:
  1. 事辦了,錢沒花;
  2. 事辦了,錢花了;
  3. 事沒辦,錢沒花;
  4. 事沒辦,錢花了。
最優解的當然是第1種,但是太難達到了,次優解是第2種。

很多人其實是為了追求第1種,避免陷入第4種,而最終到了第3種,而忘記了第2種其實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富人思維就是根本不怕第4種後果,直接就進入第2種選擇。

人生總要面臨抉擇。小事則罷了,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造成的失敗可能一生都翻不過來。決定人一生的機會就那麼幾個,當那樣的機會來臨時,真正的富人才能一擲千金,全力以赴。

這裡的富人已經不是簡單的財富擁有者,而是擁有富人思維的人,這些人可以有錢,可以沒錢。

太史公故事裡其實有四個有錢人,陶硃公(范蠡)、老大、莊生、老三,莊生能讓一國之君言聽計從,雖然沒錢也是富人。真正能稱得上富人的,也就陶硃公和莊生兩人而已。

或者你更會明白李超人的安排是充滿洞察力。

貧無常貧,富無恒富,正確的財富觀才是真正的富人思維。


Tuesday, November 29, 2016

女人除家庭孩子以外,有別的路可走嗎?


一年前在佐敦接駁到圓方的天橋上,見過鄭佩佩和她女兒原子鏸,我比較對原子鏸的認識只局限於男親女愛的角色,那時就覺得這個姐姐不合適在影視圈打滾,難為了這樣單純的人。

原子鏸是鄭佩佩的三女,對上有長女:原麗淇,二女:原和珍,對下有么子:原和玉。
40年前,鄭佩佩是香港最漂亮的女星。追的人也多,最後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和一個圈外的富商結婚,結婚後退出影壇,默默地在家相夫教子起來,比她稍微年輕一點的林青霞也走了同樣的路數,但林青霞活得很好多。

25歲結婚後,原文通是一位美國經商生意人,所以鄭佩佩就跟隨著老公到了美國發展,她沒有得到少奶奶的生活,除了要照顧家中大小生活外,他們生活的主題只得一個:「苦苦求子」,她在15年間,懷孕了8次,但是4次流產了,屢僕屢起地繼續懷孕,繼續流產,這樣。最後千辛萬苦,生得四胎:三女一男,她到什麼歲數還在搏命懷胎。最後兒子生下來,了卻了中國家庭的最大心病,一口氣喘出來了,丈夫卻還是要和她離婚。原因是與現任老公的關係開始變差。
後來鄭佩佩自揭離婚內幕,表示當年的她不像一名女人,所以原文通把她甩掉,她在美國經營一家影視公司不善,賠了筆鉅款,丈夫覺得鄭佩佩個人太不把錢當一回事,又很高調,不適合做一個太太,虧了十幾萬美元後,她的婚姻也隨之走到盡頭,「歸根結底我不是一個很溫柔的女人,我太好強了,我個人覺得,女人不要太強,弱一點的女人,男孩子會喜歡多一點,我是這麼想,但是我又不由自主地讓自己變得很強,有的時候是裝不出來的。」與丈夫的感情亦到了盡頭,無奈地鄭佩佩回港再為生活打拚,。

當時是1987年,她息影16年後,被生育和家庭折磨得憔悴不堪的半老婦人,晦暗地回到當初離開的香港。
故事到這裡,已經是非常血淚的薄情男人苦命娘的俗套。鄭佩佩不太好出惡言責備女兒爸爸,又或者她信教,不肯出口,訪問過她的主持人曾誘導性問起前夫在這樁案裡可有什麼地方不是,她只說緣分到了。

這是一個常規的,解釋一切難題的發言人式的說法。不過談到離婚的一些細節時,她還是透露出了一些端倪:夫妻倆已經感到日子過不下去,但為了家庭完整還是選擇不離婚只分居,「直到她(她女兒)爸爸有了女朋友,我才覺得這個婚該離了」。至此,大概脈絡已經呼之欲出。但看她還是一副平靜的「君子絕交不出醜言」的自重表情

 但鄭佩佩下面說的一句話令我愣了一下,主持人問到當時離婚時為什麼不打分家產官司,她斬釘截鐵地說:「離婚無非兩件事情最要吵,一個錢,一個孩子,孩子和錢,我一個都不要。」
 這·····該怎麼說呢,在中國傳統的價值觀裡,不要錢大概算某種風骨,中國人喜歡看人家受窮卻不要錢,此類受待薄的矛盾美感。但不要孩子······這大概不在中國傳統價值觀範疇內。中國人最受的劇情是賈靜雯那種,和前夫爭女兒爭得聲淚俱下哭天搶地,卻依然求不得,外人會非常同情女方的。這種在絕望中苦苦掙紮的母親,滿足了人對淒美畫面的追求。如果一個母親,她膽敢說:「我不想要孩子,只想離開這麼可怕的生活。那她即使再慘,也不能有太大道德優勢了。

中國人喜歡的邏輯是「寧可要討飯的媽,也不要當官的爹」,因為老話講:你媽只有一口吃的也會給你。事實上,大部分媽也是這麼做的。我不知道這種行為有多少真是本能,有多少是社會強加給你的義務。一個男人拋家棄子,固然也會被社會指責,比如民間故事裡,大家還讓拋家棄子的陳世美被狗頭鍘鍘了,但是一個拋家棄子的女人,和男人遭受的是不同的,另一種更深的指責。

這麼說吧,社會認為,顧家是優秀男人才有的表現,是一種人生彩蛋,得運氣的家庭才有。男人不顧家,算是「不優秀」,但還不至於天理不容,在某些極端情況下,我們還會去讚揚男人不顧家:某革命****領袖為了打仗做事,沒管過兒子。當成某種偉大情操。

如果一個男人非常顧家,非常熱愛和享受家庭生活,那他的評價則變得搞笑,別人看他有錢,可以當做附加值成優勢,但如果他沒錢,這非常顧家的品質則變得毫無價值,那是他自己的事。

而女性,舊有社會給她一廂情願人生定義就是「女性必定熱愛和享受家庭生活」,尤其是,女人一定熱愛孩子,和育子過程。如果她完全不喜歡這件事,人生中有其他事情出現明顯看得比這件事更重要,那就不是「不優秀」,那直接就是違背人性的天理,大逆不道。
女性自己的自由,獨立和幸福,在她的孩子面前,是要無條件退讓和回避的。錢鐘書說孩子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誠不謬哉。尤其是對女性更是如此。

  「我的體質太硬,懷不了孩子·····」鄭佩佩自己說。她確實是如鋼鐵般堅硬的女性,25歲就一聲不吭地去撞了結婚的銅牆,又一聲不吭地去撞了離婚的鐵板。

離婚後回到香港,生活潦倒,租不起房子,只能住在佛堂裡,算是救濟站居民了。給美國的孩子們打電話,只能打公用的——旁邊和她一起排隊的都是打電話回老家的菲傭。接受這個採訪時,她已經65多歲了,在租房子住,她還是掙紮著熬出來了。

這麼硬梆梆的母親,她女兒是什麼感想呢?她的媽媽是個傳奇,香港最早一代的武俠女星,有「俠女」之稱,金像獎最佳女配角獎。

作為她的女兒,真的享受「在傳奇的身邊」這一過程嗎?那個節目沒有給她女兒太多戲份,所以無從得知了。
一個人任何行為,都必然造成一邊天堂一邊地獄,你只能選擇天堂甲,或是地獄乙。

在此向一個了不起的媽媽致敬, 她今年70歲了,仍然在演藝上仍然不斷有新作演出,可敬。

Wednesday, October 12, 2016

樓價多年不跌反升,為什麼一直得到政府及社會各界默許?


先請各位思考兩個問題:

假設香港只有兩個行業,房地產商業(貿易、第三類服務如金融會計、設計等增值服務)

1
,假如你是有錢人,你有1000萬,樓價一年漲5%,公司一年收益20%

請問你怎麼用這筆錢?
答:做生意投資公司。

這是30年前的香港。

2
,假如你還是有錢人,你有1000萬,樓價一年漲20%,公司一年收益5%

請問你怎麼用這筆錢?
答:買樓。

這就是現在的香港。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
答:很易理解,因為做生意開公司是個競爭市場,開公司做生意的人越多,公司的收益就越小,只有一間公司做會計,可能做生意收益率300%,這時候有另一個公司來做同一服務,收益率變成150%,然後變成50%40%... 5%




突然,大家發現做生意的收益率比買樓要低了,於是有錢人不投資公司了,改去買樓。

房地產有一個特殊屬性:投資品。所謂投資品,就是當所有人都來買的時候,價格就上漲,當所有人都賣的時候,價格就下降。例如股票,黃金,就是典型的投資品。

這點和開公司正好相反。

於是大家開始不再去創業,開始買房,原本樓價一年5%,後來10%20%30%40%……
但是住宅還有個特殊屬性:會有很多人的剛性需求,例如婚姻,教育,這都是剛需,傳統觀念將樓和婚姻綁定,造成剛需,香港的學區制度將房產和學網綁定,為小朋友打算,人之常情 !

其他投資品,價格高就高了,無所謂,比如一塊黃金,黃金就算賣到100萬一克,跟大多數平民也沒什麼關係。股票就算漲到1000000點,一股平均100萬,普通人也不是一定要去買股票。

住宅不可以,房地產真的很多人需要,很多人不想買來投資,他們是真的需要房子。

最要命及不幸的是,這種屬性給了很多人「房地產風險不大,反正是剛需」的錯覺,人大膽地變得更敢買,比起買黃金買股票,房子在很多人眼裡風險小得多。

所以政府必須要穩定房價。

第一段結束。
====================
第二段:

請再思考一個問題,遇到了上面例子,各位如果是政府,應當如何做?

答:從最開始房地產收益率超過開公司,大量有人開始把房子當做投資品的時候,政府就限制房價。不過這個時候限制房價,房價就算跌,也不會有降多少,因為房產市場裡面熱錢還不多,買房的人大多數還是真正需要房的。

然而政府沒有這麼做。

再按照上面那個例子,房地產的收益率開始超過工廠,大家紛紛去投資房地產,房地產的收益率(房價上漲),越漲越快。從5%,到10%,到20%,到30%40%50%……更多
房地產收益率越高,就超過開公司更多,大家愈來愈想買。

這個時候,政府發現,住宅價格要控制,再不控制平民沒法活了,社會要走向不穩了。


於是政府突然來一個回馬槍,我們要控制房價!

但是這個時候,政府又發現個問題。
房地產行業已經把GDP牢牢地綁住了。上面說過,房地價是投資品,現在房價一年上漲30%,大家都來買,如果政府控制房價變化幅度,讓房價一年上漲1%,這個時候公司一年5%收益,又比房價高了。那麼大家肯定會去賣房子投資工廠。

問題來了,既然房價綁架了GDP,如果大家紛紛賣房子做生意,短時間內香港經濟就崩潰了。

於是政府又想了一想,房價不能硬性控制,不然香港經濟就玩完了。必須把房地產收益率維持在一個高水準,這樣才能保證投資者不大量賣房。

這時候政府的政策目標很明確,一定要阻止房產投機,增加真正剛需,因為剛需買房是自己住的,不是用來炒賣的,不會因為房價漲得慢而紛紛賣房,影響經濟。




收緊按揭、限賣、雙倍印花稅,從而鼓勵投機者把房子賣給剛需者,無一不是這個目的。

這時候,一邊鼓勵剛需者置業買房,一邊阻止投機者買房。但是為了避免原有投機者撒退,依然維持一個高樓價上漲率,希望讓他們感到房價快到頂了,這些人會立馬跑,在政府控制下,房價受控地崩潰。

在維持投機者不撤的情況下,利用剛需消化現在泡沫,是目前一貫目標,這點很明顯。

然而市民管你那麼多?「妖,依家樓價升到咁勁,我不買樓第時檔房都無我屋企人住」很多人甚至連原本創業的錢都留住了,或者摺了公司來買樓。

然而,我前面說了,房地產不是一種簡單的投資品,那是一舍很多人的剛需,尤其是年輕人。

於是年輕人把畢生精力都用來買房,每月收入都用來供樓。

市民都無錢買公司的服務(什麼設計、進修、更好的設備)
公司的收益率因為樓價大升幅而變得更低了,有材的有錢人都不得不去投資房地產了,開公司都是傻仔。

於是公司開始完蛋,這個時候,銀行發現,怎麼借給公司的錢總是還不上啊,借錢給公司像求大爺!


於是銀行只借錢給兩種人,一種是房地產商,一種是買房的市民。當房地產價格一降,銀行就全變壞賬……

GDP,於是房地產還綁架了銀行。

香港政府靠賣地賺了好多錢,庫房有錢,以為就能拉動GDP,有好政績,開始大手大腳借錢做基建,反正房地產一直能幫我還錢。只要房價不降,就有GDP,就有錢做基建,大家就能仕途高升!(有了高鐵、第三跑)

於是房地產又綁架了政府。



房價這細胞一控制,GDP完了,銀行完了,政府完了,市民一輩子要賺的錢完了,社會通通都完了。

日本於1985年廣場協議,匯率上升,87年前後房地產收益率開始超過實業,熱錢紛紛進入地產,政府那時不管,地價瘋漲,日本政府90年開始控制房價……結果呢?

你說香港政府能控制房價嗎?敢控制房價嗎?

當初就不應該動依靠房地產就可拉動社會經濟這種念頭,只要動了這種念頭,熱錢進入房地產炒地,註定就沒有回頭路了,只能一條死路走到尾。

歷史中最後沒有一個死的不慘的,美國、日本、俄羅斯、香港、東南亞,誰死的不慘?


上山容易、下山卻很難,今天真是騎虎難下。

Monday, October 10, 2016

那些重要事到了老時才知道會後悔?

人生什麼樣叫重要?

答案因人而宜,亦沒有很公式的答案,只是作為一個人,有一種能力很叫人時常舒服,那是隨時保持內心平靜的能力。

長大後進入浮燥的社會,我被教育,因此第一個想人生最重要都是堅持努力,但後來這派系經過我年月的修正,給世事教訓了很多回,我認為這十分不對,
堅持努力僅僅是人生快樂所必備的能力,並不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亦不是我們人世間、社會間最缺乏的能力。 堅持努力的目的是為了成就事情,達到成功,是為了幸福,這點沒錯。然而我見過很多人能成功以致名成利就,但並不幸福。

要討論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我們必須要放眼于整個人生:人到底追求什麼?

很多人會說要一份成功的事業要賺大把錢要找到自己相愛的人廝守一生,當我們縱觀這些欲望,無一不在訴求著一個共同的追求:幸福。



我在以前訴說過,人要達到理想中的幸福狀態是很難的,因為我們大多數人理解的幸福為:我想要幹嘛就幹嘛。但是試想想,如果一個人真的能隨心所欲,想得到什麼就能得到什麼。那麼他剩下的,就只有無聊了。這時他會到處找事做,尋找新的欲望。

見過坐擁數千萬的富人,公司不是他們生活的重點,可以買了一個又一個的包,玩了一個又一個的女人,然而他們表現出來的並不是幸福,而是永不滿足的焦慮——一個包買回來,用幾天又馬上棄於高閣,因為他看中了又一個更漂亮的包,女人麻? 亦是如此。

見過快退休的老師,兩口一個月上9萬工資,從升學到今天,經常要為兒子沒有找到理想的出路煩惱,又要為兒子置業的煩惱。兒子不在身邊,他們又煩惱
廳裡的電腦壞了怎麼辦我的高血壓什麼時候能治癒,我身體好嗎?。無時不刻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換而言之,他們的安逸的財政狀況,都並沒有達到自己想像中的幸福狀態。

反觀我自己,我小的時候期盼快讀上大學,那樣就可以讀自己想讀的書。後來進了大學,很多時都比不上朋友,明明都已經很努力,我又期盼著早點出來工作,因為工作就有工資,覺得有錢,有錢才有自由。現在我出來工作4年多,自己又居住了,我開始又想著創立一間改變保險生態的公司,之後退休——退休後會是整天澆澆花、散散步、看書,那已經很幸福了。

觀察了別人的生活、以及讀了不少書以後,我開始明白,一個人如果沒有刻意地去修煉,在社會的這座染缸裡攪成一團,是永遠沒法安寧的。他永遠覺得此時此刻是最痛苦的時候,而我現在的痛苦,是為了明天的光明,明天一定會過得比今天好。

事實上我們陷於一種幻覺,明天其實不一定會更好,還有機會可能會更壞。一個內心不平靜的人,無論給他什麼樣的條件,他都不得安寧,因為他始終沒有獲得幸福的能力。

我們生而為人,既不能活在過去,亦不能活在未來,我們所擁有的,只有一分一秒正在流逝的當下。所以把握住當下,這一分一秒的平靜就是最重要的。

看了我的答案肯定會有人說:我覺得你所謂的平靜還不夠,我要追求的是天天開心。」
我們很多時候所謂的開心,即感官之快樂,同樣是愉悅,「仆野」和讀書帶來的就不一樣,前者的愉悅亦即感官的愉悅,這種感覺是快感,大腦的化學反應讓人飄飄然,茫然而不知所措。而後者則悠遠而綿長,回味無窮,因為那個人是平靜的。

一個人如果很容易快樂,那麼相應的,他也將很容易哭泣,因為他感性,情緒波動大。而同樣的一件事情,帶來的痛苦往往比快樂大得多。試想想,同樣是一萬元,是你得到時的快樂多,還是失去時的痛苦多?

年輕時,對所有能讓人開心的事,要保持謹慎的態度:
比如熬夜玩遊戲,比如性愛,比如抽煙,比如喝酒。最後我們會發現,每一個能讓你開心的事情,背後都會付出更為沉重的代價。

一個懂得審時度勢的人,有能力學會避免不必要的痛苦,而不是去一味追求快樂。


說得太長,所以用一句話概括之,即片刻之歡愉,不如須臾之寧靜」。

我記得有一次晨早搭地鐵,車廂裡的人都顯得十分焦躁,人們都顯出一副很忙的樣子,不停地按手機,看片聊天更新facebookig,抖腿,東張西望。

唯有一個女生靜靜地坐在位子,手安靜地放在膝蓋上,一動不動,像一棵樹一樣,不爭不取,不偏不倚,安靜地生長。

注視著她,我想起了《門前》顧城的一首詩:
草在結它的種子,
風在搖它的葉子,
我們站著,不說話
就十分美好。

有些人註定要在人群中卓爾不群,因為她的修養,因為她的氣質。
之後我生活又遇上一個女生,她工作很繁忙,但她的說話談吐都給我一種安靜的感覺,我知道如果我要得到永遠的幸福,那是我要修煉的能力。

那一刻我明白了,這就是我要追求的人生,隨時保持內心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