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諾貝爾經濟獎落在三人身上,他們是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法馬(Eugene Fama),芝加哥大學經濟系的漢森(Peter Hansen)和耶魯大學經濟系的席勒(Robert Shiller)。
評委們表示,“可預期性”是今年獲獎成就的核心。
人們無法預測股票和債券在三五天內的價格,卻可以預測更長期例如在未來三年至五年內的走勢,這些看似矛盾卻又令人驚訝的發現,正是基於三位教授的研究貢獻。
評選委員會在當天發表的聲明中說,20世紀60年代起,法馬與幾位合作者證明瞭股票價格在短期內極難預測,新的信息總是快速影響股價。這一發現不僅對以後的研究產生重要影響,也改變了市場慣例,世界各地涌現出的指數基金便是一個突出的例子。席勒隨後發現,股價短期內雖然很難預測,長期走勢卻可以預測。而漢森則研究出一種統計方法,能夠適用於檢測資產定價的合理性。聲明說,獲獎者的研究成果奠定了人們目前對資產價格認知的基礎。今次諾獎的主題是「資產價格的變化」。法馬被
視為「現代財務學之父」,主要原因是他提出並有大量證據支持的「效率市場假設」(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按照此說,市場中的投資者儘管意見不同,但他們作出買賣決定時,總也會把所掌握到的資訊消化並充分運用。例如,有好消息出現時,
他們會迅速買入,壞消息則刻不容緩賣出。因此,市場中股票或其他資產的價格,不可預測的,除非你擁有別人不知的內幕消息,否則你的投資很難跑贏大市。
有香港股評人批駁實驗室裏講炒股有人指出1989年起買一日本指數基金,結果可能輸到仆直,日經由三萬九點跌低於一萬點,成績要「揸兜」。法馬是在實驗室裏講炒股,一如在軍校內講打恐怖分子,理論多籮籮,實戰之時變豬玀!
我個人認同今年諾貝爾經濟獎的理論,那位香港股評人的而且確無錯,如果一直由當年
買一日本指數基金,你會犯上「沉沒成本」,愈買愈下跌,因為期望反彈而造出錯誤決定,做成一個不可收回的投資。
但問題是,即使我們要投資,明智的人都不會只選擇單一個地區,他可能只是佔整個投資組合的20-10%,中間我們如若預見到日本未來不利往後投資,早早就賣走換馬了。而且日本經濟近年因「安倍經濟學」都漸見起色,可能未來都有機會收回失地,所以我不認為那位股評人說話得當,可以動搖到評選委員會發表的結果。
不少研究都發現,那些被基金經理管理著的互惠
基金,在扣除了管理費及風險紅利後,表現往往輸於大市,所以很多投資者都寧願把資金放在不用管理的指數基金中,隨著大市的上落而浮沉。但席勒卻發現,股票
的短線上落雖不可測(短炒的勝負不是考眼光,而是看運氣),但長線卻未必如此。
按照經濟理論,一間公司的股價應等於該公司未來盈利總和的折現值,但預期盈
利一般波動不大,股價的波幅卻遠大於此。換言之,股價長期而言,會有些時間遠高於其盈利折現值。若如此的話,接著來的一段時間會有重大的向下調整,反之亦
然。這等於是說,股價的長期變動並非完全不可走勢,過高時可做沽空等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