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條可以拿來捉弄BBA學生的問題:「在行銷史上,有一個好強大的詞語,它可以令到銷量增長近一倍。它是什麼詞語?」答案原來是「重複。」洗頭水的廣告商在銷售策劃把標準:「揉出泡泡,再沖洗」強化成「揉出泡泡,再沖洗,重覆以上動作」儘管不是所有人都有留意到字眼,但這樣的改動確實增加了洗頭水的銷量,至少我們的確把揉出泡泡的動作由原來一下被改成好幾下。
如果你問我在個人財務上,什麼詞彙是最具破壞力,可以摧毀一個人的財務,相信只有一個,它就是「債務」,即使在我們未出身之前,我們早應對「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略有所聞,無論是貧困的人以至中產都會明白債務應該要避免欠債。可是從經濟學上去看,「信貸」和「債務」是極相似的一回事,所有「債務」都可以計算成為「信貸」的一種,但從心理學去看,「債務」是負面,屬於負擔、累贅,圖畫就好似一個人被奴役折磨,而「信貸」則是機會、出路,充滿住潛力,圖像的確似及時雨。
世界的信貸泡沫的高峰處於2006至2007年,當時世上所有人,只要可以被電話接觸到,都需要疲於奔命地應付借錢的推銷,哪怕對方連你姓什名誰都不知道。在50年代,美國家庭的負債是年收入的0.5,到了2007年,美國人負債超過兩倍年收入,至於今時今日低息環境及樓市過熱之下的香港,香港人消費及私人欠債增長持續高於整體經濟增長,於2013年全港240萬戶人,平均每戶正攤佔負債52萬元。以家庭住戶每月主要收入中位數為2.02萬元,不計入貸款利率,一個家庭要停止所有支出25.8個月,方可還清債務。
數據:
香港人平均擁有3張信用卡
平均每月碌卡消費6,640元,
「80後」信用卡還款佔平均收入36%
香港曾欠卡數的人,40%正養育有未成年子女,平均最後卡數結欠約8.3萬元。
我認識少數人用了負債的方式去實踐人生「最想過的生活」,或許當下沒有意識地去負債,但當你清醒過來,接到帳單時你會開始懷疑自己做了些什麼蠢事,要記住所謂「上山易、下山難」,除了套用在職場上,更套用在理財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